顯示具有 反高台水庫、比麟水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反高台水庫、比麟水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14日 星期四

壩毀家園,興建水庫前的再思考


4/14 哈凱部落攜老扶幼至行政院陳情兌現永久屋承諾。
文、照片/ 屋米

民國96年9月,巴陵壩在韋帕颱帶來的豪雨中崩塌。壩毀了,但壩帶來的問題至今仍然沒有解決。4月14日上午,大嵙崁溪流域(大漢溪)的泰雅族哈凱 (hagay)部落居民至行政院陳情,要求政府兌現遷村興建永久屋的承諾。

大嵙崁溪流域的居民主要以現在的北橫公路為出入道路,北橫公路前身為日治時期「角板山三星警備道」(民國前1年至5年完工),民國52年3月北橫公路開工,一直到民國55年5月完工通車。


哈凱(hagay)部落

由於過羅浮之後的主要道路是沿著大嵙崁溪左岸興建,因此右岸交通不便的聚落,在左岸公路闢建之後漸漸的移居他處,哈凱部落也因此遷居到巴陵橋附近。原以為遷居到巴陵橋附近,就可以世代安居的哈凱部落居民,卻怎麼也想不到民國62年興建的巴陵壩以及顢頇的行政系統,讓家園安居的美夢再次破碎。

石門水庫於民國43年興建,民國52年完工,原先設計每年泥砂的淤積量約為80萬立方公尺,完工該年9月的葛樂禮颱風就帶來1,947萬立方公尺的泥沙,遠遠超過預估量的24倍之多。有鑒於水土平衡破壞、淤積問題嚴重,石管局開始著手進行石門水庫集水區分期治理的長期計畫,加強集水區水土保持,也開始興建一個一個的大壩。

巴陵壩,民國66興建完工,96年韋帕颱風崩毀。
哈凱部落遷居到巴陵橋附近後,民國62年到66年38公尺高的巴陵壩就直對著部落興建,部落居民說,當時長輩還去協助巴陵壩的興建工程,卻怎麼也想不到水壩會帶來日後的災難。每當豪大雨,巴陵壩下沖的洪水就往部落基地下方沖刷,慢慢的部落開始傾斜崩塌,而部落上方樂三道路的闢建工程,雨季也常常造成土石崩落,哈凱部落就在這上下夾擊的威脅中再度遷村。

民國85年賀伯颱風土石流侵襲哈凱部落,民國93年艾利颱風、民國94年海棠、馬莎及泰利等颱風連續重創北泰雅部落,政府在下蘇樂興建組合屋(民國90年完工)提供給哈凱部落的居民三年短期居住,並承諾興建永久屋。永久屋除了提供給哈凱部落21戶居民居住之外,另有34戶給同樣遭到部落地基淘空,每逢豪大雨就要撤村的高崗部落居民。永久屋在民國93年開始籌建,基地位於三光村為林務局的土地,民國97年整地完工,但依據「重大災害災民安置及住宅重建原則」居民必須自籌20%的費用才能建造永久屋。

部落多以務農、臨時工為經濟來源,要如何承擔20%的造屋費用?再者,許多臨時工是參與石門水庫復育團,而石門水庫以及集水區的整治計劃即將在今年(民國100年)結束,未來經濟來源茫茫,建屋信用貸款如何能過關?組合屋一住將近十幾年,早已殘破不堪,地基也開始滑動,無力籌款建屋想要申請國賠,相關單位認為不符合國賠成立要件,且已過追訴期。居民奔波陳情,不禁讓人感嘆,哈凱部落的家園夢何時能夠實現?


義興(Gihing)部落

義興(Gihing)部落就座落在大嵙崁溪(大漢溪)河谷上方的緩坡上,居民在此結社有200餘年。民國55年義興部落下方,建造了25公尺高的義興攔砂壩,導致部落下方的地基淘空,造成農地流失、塌陷,連住家牆壁也有龜裂。yaki指著住屋前方的農地說,那裡以前很平,現在都塌下去了,每次颱風來的時候,都要打包行李去親戚家住。

義興部落,紅色圈起處為崩塌形成的缺口。
義興壩。左上角白色點為義興部落所在地,山壁下方泥護坡水利
管轄,上方土石裸漏的為水保局管轄。
詢問yaki有沒有人協助處理崩塌的農地,yaki說,這件事講很久了,但都沒有人幫忙。我查了一下資料,原視3/23的新聞指出,居民曾在96年邀集水利署及水保局協商補償坍塌的六公頃土地,但最後不了了之。水利署北水局 副局長簡昭群表示海拔245公尺 (石門水庫滿水位標高) 以下為水利署管轄範圍,水利署在義興壩的所在的河道邊坡皆已完成了防護工程,河道邊坡較高處則屬於水保局管轄範圍。水保局臺北分局課長白朝金則表示,整個部落所在地基已經像豆腐一樣,只做局部的處理無法抵擋下次颱風的侵襲,水庫上游集水區災害復建與治理沒有編列徵收補償的經費,無法執行徵收補償的相關業務。

義興部落就座落在海拔245公尺以上歸水保局、以下歸水利署管理的"3"不管地帶。到底,哪個單位能來幫幫忙?!


不只哈凱(hagay)、義興(Gihing)

看著哈凱部落呼著陳情口號,我回頭問也在現場的歐蜜牧師,義興部落也是因為蓋壩造成土地流失,怎麼沒有一起來陳情?牧師說,因為哈凱部落有年輕人組織起來,義興部落沒有。這跟八八風災時台東大鳥、富山等規模較小、人口老年化、沒有組織、不諳法令的部落一樣,很容易被社會遺忘、邊緣化。
除了哈凱、義興兩個部落之外,榮華壩附近的比亞外(piyaway),巴陵壩附近的三光(Gogan)、爺亨(Giging)等部落也因為蓋壩造成道路及部落危機。另外,石門水庫上游的奎輝一鄰部落Cintoyang僅以簡易的舢舨船為對外交通工具,枯水期居民就得冒險涉渡深不可測的泥沼,這些部落的問題都應該要被凸顯出來,並尋求解決。

石門水庫興建,造成泰雅族卡拉(qara)部落的消失,緊接著河道上築起的一道道攔砂壩也毀壞了一個個的部落。如今水利署又欲在大嵙崁溪上游的尖石後山興建高台水庫,以及尖石前山頭前溪流域興建比麟水庫,石門水庫帶來的問題還沒解決,預定興建的兩個水庫又會帶來甚麼樣的問題,讓泰雅族人惶惶不安。撫育生命的乳水,何時變成滅族的惡水?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新聞稿】「音響轉尖石」-愛鄉、愛土地、護家園 生命音樂饗宴

「音響轉尖石」-愛鄉、愛土地、護家園 生命音樂饗宴


時間:2011/4/3  13:00
地點:新竹縣尖石鄉文化館(新竹縣尖石鄉嘉樂村2鄰36號:尖石鄉公所旁)

經濟部水利署水規所於尖石鄉前山(那羅)規劃興建比麟水庫,後山(秀巒)規劃興建高台水庫。倘若水庫興建,將使大片原鄉土地被淹沒。而土地是泰雅人的生命,因此傳統文化將會因此消失,族人也會流離失所。我們不要水庫,要自然原貌的家園。

規劃中的比麟水庫、與高台水庫之間,將會開鑿「越域引水」隧道穿越尖石前後山的分水嶺;越域引水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及面對劇烈天然災害的風險依舊,我們也不希望八八風災小林村滅村的慘劇,再一次的發生在尖石的家園。

為了供應可能的竹科三期用水,興建比麟水庫,卻也同時犧牲了原鄉原住民族的居住與生存的基本人權。政府必須正視產業結構,與氣候變遷問題,而不是一味發展高耗水產業,同時無止境的興建水庫。政府往往以加蓋水壩來應付財團與工業用水需求,卻未注意用水需求無度的情況下,只顧興建水壩反而衍生更多問題。例如高台水庫淹沒區有非常豐富的自然生態(特有種生物比例高達 35%,台灣70%的蛇類可在此被發現),與人文遺產(可能與十三行文化有關)。
同時根據水規所報告(高台水庫可行性規劃(2)_環境與淹沒區民意調查),顯示淹沒區居民82%反對興建水庫。因門水庫淹沒而迫遷的卡拉社泰雅族人,四散到桃園縣境內十三鄉鎮,血淚還歷歷在目。沒有了土地,原住民族就有如失根的蘭花般,顛沛流離;原住民為了政府宣稱的「公眾利益」遷村,為了大我而放棄家園,但結局是否真的雙贏?

石門水庫的淤積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集水區治理也尚未達到滿意的程度;政府就亟欲在大嵙坎溪及頭前溪上游各興建新的水庫。但其實新水庫並沒有增加城市供水需求,近年來許多新水庫興建,僅是為了解決舊水庫的問題。況且,政府尚不能保證新的水庫不會如石門水庫一般短命,造成第二次河川生態的浩劫。

又經濟部水利署持續未經部落同意,於尖石前、後山進行水庫的評估調查,引起部落族人精神緊張與失去家園的恐懼。水利署必須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及聯合國兩人權公約的規定,尊重並承認當地原住民族(泰雅族)的土地及自然資源權利。在未經諮詢並取得當地原住民族同意或參與之前,任何興建比麟及高台水庫的規劃調查,均應立即中止。政府若不立即停止,鄉民將誓死保護家園,不排除封山等激烈動作。

聯盟訂於四月三日下午一點到晚間六點,在尖石鄉文化館舉辦反水庫音樂會,與鄉親、部落族人一起用歌舞等軟性訴求,重申反對立場。邀請您一起來與部落族人用歌聲,愛鄉、愛土地、守護家園與生命。同時,尖石反水庫的聲音也已獲得國際重視,本次活動並邀請到澳洲雨林資訊中心創始人John Seed,前來聲援與分享,與部落族人交換意見。

發起團體:尖石鄉反興建水庫聯盟、尖石鄉尖石山生態觀光產業發展協會、錦屏基督長老教會

聯絡人:林小姐0963-064006  e-mail:terutayal@yahoo.com.tw
賴小姐0937-829973  e-mail:sabibatu.lai@gmail.com

聲援團體:尖石鄉義興長老教會、拿互依基督長老教會、嘉樂基督長老教會、水田基督長老教會、煤源基督長老教會、福堂基督長老教會 梅花基督長老教會、上林教會、尖石天主堂、那羅基督長老教會、那羅天主堂、曠野基督教協會、田埔基督長老教會、泰崗基督長老教會、鎮西堡基督長老教會、司馬庫斯基督長老教會、馬理光基督長老教會、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 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 IPCT、 台灣原住民族非政府組織聯盟 TIPA、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ATIPP、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ATIPC、台灣基督長老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總會教社委員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泰雅爾中會教社委員會、反興建高台水庫部落聯盟、美濃農村田野學會、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台灣原社、清華大學反比鄰水庫工作隊、 新竹縣尖石鄉玉峰社區發展協會、基那吉馬里光部落聯盟、烏繞部落發展協會、大嵙崁溪流域守護聯盟、尖石鄉那羅傳統文化生態保育協會……(陸續增加中)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走過一條流動的生命-Lyung Gogan(大嵙崁溪)

文、圖:郭靜雯  2006.02.26

指著電腦上的照片,撒盎斯告訴我,這裡就是他的故鄉,秀麗山巒,碧綠河水穿越翠綠河谷,猶如血液在人體裡流動,如此具生命力的一個地方-馬里光(Marqwang)(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他說,從出生開始,到去年的艾利風災前,他記憶中的部落就如同電腦上這張照片一般生動美麗。

我無緣見著他美麗的故鄉,可是我見著了他風災後的部落。我們是從內灣-宇老-過去馬里光的,上山的路處處崩塌,很多都是上次艾利風災造成的,他們說,艾利風災前幾乎不曾如此,頂多一兩處小崩塌,但從去年艾利風災開始竟然大地變色,今年的海棠與瑪莎颱風更侵蝕著舊痕與新傷。

山裡的道路都是沿者河流彎爬,我們循上游而去,到馬里光之前我們先走另一條路到秀巒,目的是要去看看秀巒攔砂壩。剛過檢查哨不久便可看到秀巒攔砂壩-一個藍色巨大水泥塊佔據河道中央,藍色是因為在水泥上噴上藍漆以掩水泥痕跡,河道一側蓋了魚道,非專家學者也可以看出,水寬根本不及魚道處,魚道無水,魚不可能經過魚道,這個攔砂壩是泰雅族Lyung Gogan(大嵙崁溪流域)也就是近一年來熱烈被談論的石門水庫集水區、大漢溪流域上,最上游的中型攔砂壩,順流而下,還有玉峰、砂崙仔、巴陵、榮華、義興五個大壩,無數個小壩,攔砂壩在完工後便很快淤滿,目前流域內全部的大小壩皆已淤滿,沒有攔砂的作用,但為了蓋壩、興建魚道,兩旁覆滿天然植被的山壁被爆破,成為大型水泥擋土牆,近路的一側,則施以所謂生態工法。

回頭往馬里光去,快到部落前,遠處便見對面山壁一個大崩塌,由崩塌旁邊的植被推測,崩塌地原是原始闊葉林。原來,玉峰攔砂壩就在下方,當地人告訴我們,玉峰攔砂壩興建於民國87年,當時為了蓋這個壩,把山壁用炸藥爆開,當初工程時的爆破巨響,連在部落都聽的到,而今反而就在攔砂壩下游處,堆積了從山頂整片崩落傾洩而下的土石,蓋壩與山壁崩落有無因果關係?無法以科學數據證明,但完工一年後便淤滿的攔砂壩,以今日現況來看,到底是攔砂還是造砂呢?

馬里光部落過去幾年進行的護溪護魚的環境保育行動,為部落帶來了美好的光景,美麗幽靜的河岸風光,自然幽雅的生態環境,不但是撒盎斯心中美好故鄉,也吸引了許多遊客來此賞景釣魚,同行的朋友,還可以隱約指出昔日玉峰橋下部落規劃的釣魚區。然而此情此景,卻是滾滾黃水,石塊橫佈,到處是山崩土石,彷彿是風燭殘年的將死老人,到處只見風災後水土餘跡,哪見昔日清澈河水、魚兒滿溪、秀麗山谷?而這條水,當地人說,已經一年了,從前年艾利之後,就一直如此混濁、滾黃,直到最近才漸恢復清澈。

尤命長老憶及,民國52年葛樂禮颱風來襲,下了三天三夜的雨,雨量之大,坍方嚴重,令他印象深刻,當時這個颱風,也造成大台北地區與桃竹地區嚴重的水患。民國57、58年北橫通車,財團進而進入當地砍伐紅豆杉(qparung utux)、白雞油(tgbing),並聘用原住民為工,當時財團以些許金錢便可以購得原住民的保留地,加以開發。

問及他認為2004艾利風災及2005海棠與瑪莎颱風,造成部落嚴重受創的原因,一輩子在此生活的生命經驗,讓他認為艾利風災當時連續多日的豪大雨,把時代的過往都沖顯而出。他們賴以生存的山林,在歷經日本人、林務局退輔會、林商,進入山林砍伐樟木、紅豆杉、櫸木等林木後,四、五十多年後的今天,被砍伐的樹頭已爛,不斷的濫砍造成水土根基不保。而1999年的921地震,也改變地體,水源頭搬家、水路改道,土石更加鬆動。而在馬里光附近,水利署興建的玉峰攔砂壩、砂崙仔攔砂壩,更讓他們見證了攔砂壩興建後帶來的改變,蓋壩時炸山,鬆動山壁,攔砂壩興建後,很快便淤滿,原來固定的河道,年復一年漸漸地堆石滿河面,河床變寬,河水改道,在凹岸處不停淘空山壁、帶走基石,造成邊波滑動,道路流失,部落危機。鄉公所發包的道路、涵管、護欄等工程,也常因不良設計、不當施工,施工人員非當地人,不瞭解水文地理種種因素的工程品質,造成大雨來襲時,原本水路遭到阻擋,災害加重。除此之外,當地人也不諱言,在現今不得不依附的經濟農業生存模式下,農路的開發與保留地上的農業生產,某種程度也是災因之一。

事實上,政府媒體所稱的石門水庫集水區、所謂大漢溪流域,由下溯上是泰雅族Msbtunux、Gogan、Marqwang、Mknazi四個社群的傳統領域,社群內又有多個部落。四個社群有各自的遷徙過程、歷史故事,獨自的或與其他部落共有的傳統領域與獵場,山川水文都有傳統名稱,此地的泰雅族人對在地的瞭解與情感,並不是一個「集水區」便可以概稱的。「石門水庫集水區」一詞,卻也只是反應了漢人不瞭解、尊重原住民,「集水區」、「供水區」分立,山林自然為人所利用的思考模式罷了。

綜觀台灣過去的政策,所謂「山地開發」,道路、林業、農業、觀光、水保,並不是為了在地原住民族,也不尊重原住民族及其文化,是為了林務局、退輔會、台大實驗林、外地資本,而盡其所能掠奪自然資源,而原住民被迫依附這樣的結構生存,土地流失、部落瓦解、文化語言失傳。等到剝削自然至自然反撲時,才不得不反思不當的開發利用模式,進行國土復育工作,頒佈「國土復育條例草案」,宣稱「順應自然」。然而,在面臨下游廣大都會區民眾無水可用,水庫水質過於混濁的龐大壓力下,仍以「治理」的心態,治標不治本的方式,進行土石流整治與所謂生態工法。2004年艾利風災後自由時報報導,水利署計畫於新竹縣尖石鄉田埔村泰崗溪興建高台水庫;11億元分四年,將91處崩塌地作生態工法;初步規劃以八千萬經費興建攔砂壩,分四年在塔克亞金溪、泰平溪與匹雅溪等支流興建超過20個中、小型攔砂壩。而去年經過海棠、馬莎颱風後,聯合報報導指出,北水局將再蓋兩座攔砂壩,一在新竹秀巒,一在復興榮華附近,會朝低矮設計,兼顧邊坡與生態。攔砂壩仍是政府治水不變的選擇,雖然水利署從民國54年起,在大漢溪主、支流興建的123個攔砂壩,已經全部淤滿。但,攔砂壩不死,山河幾已死亡。

由上而下的治理概念下,政府的土地管理機制往往是去部落參與、去在地脈絡化的,以往的工程建設、現今的復育方式,通常無法由最瞭解自己土地的在地原住民決定、參與,只能任由國家體系內的農委會林務局、經濟部水利署、縣市政府水保局、鄉公所等行政機關各行其道。事實上,什麼時代,誰進行開發利用?如何開發利用?在地原住民都相當瞭解。論及原住民與其土地、領域和資源間的深遠關係,在地原住民有絕對的權益;論及對在地的認識與災因的詮釋,在地原住民有一定的知識;論及對土地的情感與生存的急迫,在地原住民有護家的重任,原住民族無疑是一個適當且必須尊重的角色,在國土復育的歷程上擔任重要的位置。

國土復育並非只是土木工程,更是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的整體改造,應該突破「集水區」的思維框架,視一條河川為一個生命的存在、一條流域為一個活生生的有機體,其中包含了流動的人、土地、生命,瞭解歷史過程、知古鑑今,所謂國土復育才能有新作法。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正視比麟、高台水庫興建警訊

文/ 官大偉 政大民族助理教授

今年2月,在一場「災後河川子民,部落文化論展」講座中,現任水利署長回應出席者對於政府是否仍會執意在泰雅族尖石鄉興建高台水庫、比麟水庫的質疑,對現場數百名與會者表示:「水利署所屬的許多構造物在莫拉克風災中,幾乎被摧毀殆盡,讓我們體認到過去的作法不一定對。以後水利署一定會修改現行作法,並努力向原住民學習與水共處的智慧。」

同時並承諾,目前一切水庫計畫都還只是「選項」,不一定會推動,如果真的要推動,不會不顧反對意見,會先與當地居民坐下來好好溝通(資料來源http://www.88news.org/?p=3535)。

言猶在耳,今年4月經濟部水利署水規所即為「高台水庫環境調查評估」進行招標,9月開始有規劃公司為執行此調查評估邀請學者專家進行座談,但此一水庫直接衝擊之尖石鄉玉峰村、秀巒村部落大部分居民,卻被蒙在鼓裡。

另一方面,比麟水庫預定淹沒區之尖石鄉錦屏村部落,則因日前傳出有水利署正透過某學術單位私下邀集部分地方人士進行比麟水庫環境影響評估前置作業而人心惶惶。

這樣的傳言是否屬實尚待進一步查證,但對照當初水利署長「會先與當地居民坐下來好好溝通」的說法,則反映出目前比麟水庫、高台水庫這兩座將淹沒尖石鄉前、後山大量泰雅族生活領域、且將進行越域引水嚴重影響自然與地質狀態的水庫興建計畫,正在以一種靜默低調卻堅定持續的方式在推進。

比麟水庫、高台水庫預定地分別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玉峰村、錦屏村兩地,計畫蓄水量共約為2億5千萬噸(比麟水庫約5千萬噸、高台水庫約2億噸),兩座水庫總工程費預計超過4百億。工程的目的,是提供按照過時的人口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所推估的用水需求,其中越域引水一事,則是為了供應按照台灣高度經濟成長時期所推估的新竹科學園區用水需求。

國際間早已有許多的研究指出水庫造成的生態衝擊,並對它因對弱勢族群、區域的剝削所形成的環境不正義多有批判,在技術上也有越來越多對於水庫除役及替代性水資源利用方案的討論。

若是水利署真有誠意和遠見,應該就水庫之外的各種選項和社會大眾進行政策討論,而非半遮半掩的進行其興建水庫的程序。

越多的遮掩只會讓人民對政府更不信任,這樣的遮掩反而吐露了政府執意興建比麟水庫、高台水庫的警訊,也使人對於政府重視原住民族權益與環保救國的宣示更加懷疑。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立報族群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