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再遠,也還是要有教育(下)

文、照片:Yayut梅


第三講:部落學校的春天


(1)穩定且豐富的師資

原鄉教育的未來,在重整部落秩序,帶給學生一個穩定
且正向的教育環境,並擁有一個快樂的學習生活。
以往偏遠學校的教師流動率很高,造成師資流失與學生適應不良的問題,而文化背景不同的老師在來不及了解當地文化之後就已調動離開。目前因為教師缺額少,調動不易,近年來流動率才逐漸下降,部落師資才得以穩定,倘若未來流浪教師及教師缺額問題解決,教師流動率的問題是否又會再浮上檯面?原鄉教育的師資現況,無法像都會區學校一般,有美術、體育及外語方面等專才的老師,而都會區老師較不容易選擇到偏鄉教書,因此目前原鄉地區學校也有多數是代課老師,代課老師其實非常認真,但因工作沒有保障,即使在原鄉地區努力了一年,下一年的工作又不知在何方?每年的代理教師甄試中,缺額最多的學校往往來自於原鄉,原鄉學校每年也都必須要煩惱代理老師的缺口。

這牽涉到整個教育體制的完善,流浪教師的問題無法解決,師資缺額數、少子化的問題,每年都在衝擊台灣的教育,而偏鄉教育在這衝擊之下,成為了受響影最深的地區。倘若偏鄉地區的師資問題能夠穩定,甚至有許多擁有專才的老師願意到原鄉服務,將會為原鄉學校注入一股不一樣的氣氛。

(2)融入在地文化與環境

目前原鄉學校教師族群別依地區不同而比例也不同,有些地區原住民教師比例高,有些是百分之五十,有些甚至不到百分之十,但這是否會成為部落文化與學校教育融合的阻力?端看學校制度如何建立以及部落帶領的方式如何。但唯一能夠讓原鄉教育更加完善的就是融入在地文化,台灣教育改革中增加了大幅度鄉土教育及文化,就是要讓在地文化深耕於學校教育中,因此原鄉教育裡,原住民文化教育跟學校教育已逐漸形成了一股密不可分的文化力量,也是讓每一個學校趨向獨特性而不是一致性的一個重要轉變。

這樣的一個趨勢不只在偏鄉地區,其實也逐漸反映在都會區的大型學校裡,找出所在地區的文化獨特性,落實在學校教育裡,讓教育不再只是刻板、僵化的教育行為。而是能夠活化社區、啟動家庭教育改變的一項心運動!而在偏鄉地區,除了文化活動之外,還有一項值得關注的就是環境問題,山與海所孕育出豐富的自然資源,其實也塑造了獨特的文化,對於自然生態及生活環境的關注也將是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議題。

結語:

原鄉教育的未來,在重整部落秩序,帶給學生一個穩定且正向的教育環境,並擁有一個快樂的學習生活。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也是教育行為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力量,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讓他在離開部落之後能去面對主流社會的挑戰,最後回歸到,能明白自身來自於何方,心的歸屬,完整自己從部落出發並發展到社會上的一個人生歷程。

全文完~

(本文亦刊登於台灣立報)
延伸閱讀:再遠,也還是要有教育(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