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再遠,也還是要有教育(上)


文、照片:Yayut梅


原鄉地區的學校
第一講:偏遠學校

目前台灣各界都開始關注偏遠地區學校的發展,而偏遠學校的定義是由各縣市政府依所屬各級學校狀況訂定「特偏、偏遠、次偏遠地區學校區分原則」。其中特偏、偏遠地區學校定義以地域位處偏遠且交通狀況不便者為原則,次偏遠地區學校定義以地域環境、社區發展及經濟現況不佳者為主。

98學年度全台偏遠中小學達一千多所(含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地區及離島),學生人數約莫七十萬人;而每年從國小及國中畢業的學生總人數約莫八萬人。這八萬人將就讀國中或高中職及專科,之後也將進入到大專院校或是職場工作。這樣的一個人力數據,也只能簡單說明,社會上每年都有來自偏鄉的學生就讀高等學校或是進入職場,對於社會或是都會區學校的影響又是什麼?若將焦點縮回至原住民地區來看,所產生的效應又是什麼?

第二講:部落首學

台灣的國民義務教育從小學開始,因此在部落中有一所小學,就代表了部落中國民教育的開端。於是我們會問:部落為何需要學校?這個問題的發想其實是來自於對孩子成長環境的一個思考,假設我們回到傳統生活,在日據時代以前,部落的學校是什麼?部落的教育中心是什麼?部落的教育思維是什麼?在各個部落的社會秩序架構過程中,「教育」絕對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延續部落規範與經濟生活一個很重要的行為。

部落小學參與生態活動
當所有原住民族面臨到社會變遷後,部落首學的意義將從傳統部落社會秩序維護的思維擴大,因應來自於不同文化、多元資訊的衝擊。而「人格」的塑造是所有轉變中的基礎,知道自己是誰、來自何方、有何能力,才能不在這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中載浮載沉。

家庭首先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人一生當中最早接觸也最需要的就是來自於家庭,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無一不是受到家庭的影響,而漸漸發展成每個獨特的人格特質。部落裡自身的族群文化,也影響著家庭教育的養成。

學校所扮演的角色,除了是國家教育體制中的開端,也是將文化刺激、主流觀點帶入部落的橋樑,於是,學校裡頭的成員、學校的制度,對於學生本身的人格塑造也會有相當的影響力。部落對於學校的期望,除了實行基本的教育活動外,也更期望在教育中,讓孩子的潛能與才華被激發出來,進而能追求並實現夢想,達成人生的目標。


還沒完,下周續喔~

(本文亦刊登於台灣立報)
延伸閱讀:再遠,也還是要有教育(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