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民主不民主:立委選舉下的原住民族

文/ 施聖文

本屆原住民的立委選舉,競爭人數眾多,讓整個局面顯得的格外緊張。相信各個候選人都懷著「人人有希望,各個沒把握」的心情在努力。然而,這樣的激烈選情,隨著投票時間的接近,各種「賄聲賄影」的狀況也越演越烈。

過往在原住民選區中,從投票數字的分析中,族群身分、親疏遠近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到人數相對較少的原住民族,甚少有其立委席次。絕大部分席次,都在人數較多的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手上。

已有許多學者指出目前這樣的選區劃分,從族群的角度,基本上是違反「代議制度」的精神。另外,對於「山原」、「平原」的劃分,也存在著許多疑慮與討論的空間。在1992年時,就有平原立委高巍和提出依據族群比例來分配立委席次,但在整體黨派政治的前提下,重新劃分選區對於黨派的既得利益是沒有任何好處的,這樣的提案也就無疾而終。

有人笑稱平地原住民立委選舉選區是總統選舉,因為平地原住民散播在全台各地,每位立委候選人在有限的資源下,要進行全國性的選舉宣傳,是天方夜譚。因此,主要選舉操作策略還是回到原本族群身分爭取認同的方式出現。然而,操作著現代民主選舉的原住民族,真的有在其中找到民族在民主政治制度下的核心意涵嗎?

長期以來,民主在選舉投票表決的程序下,灌輸著「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價值觀。從小學教育開始,「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的概念,就不絕於耳。然而,始終感到質疑的是:民主的價值什麼時候開始被民主的選舉程序給綁架了?這種以形式、工具、程序等方式,來取代民主實質的意義、內涵與價值,從全國選舉的角度上,已然有其這種形式與本質的倒轉,而在原住民選舉中,更清楚看到在「少數」服從「多數」的種種邏輯:小族服從大族、大族服從漢族、漢族服從黨派。而「票票等值」在選舉程序上,只是作為一種選舉操盤下的計算,而非民主的意涵。

民主的真正價值體現「少數」如何的被「尊重」,此一尊重也必須體現在選舉的程序上。尤其這屆立委的當選人,擔負著未來原住民自治區的規劃,不僅要解決土地問題,還要對於國家各種參政的權利都必須要有一番新的變革。

如果說選舉投票的程序,勢必要在原住民族當代民主發展過程中納入進來,我們就必須回頭思考「族群代表」的意義,他是需要重新的民族傳統意涵上進行轉化與轉變。這種長期的眼光,是亟需目前的立委候選人能夠擔負起來。

然而,會要資源的政治人物,總是在選舉中討好,短期利益總是掩蔽了長期的缺憾。一味的投入到選舉這樣耗資源,同時又經常撕裂部落的和諧的選舉制度,對於原住民族的長期發展是有所不利的。走向未來自治的路,必須面對選舉制度對於部落的利與弊,如果可能,台灣原住民族的民主政治的發展,會展現出不同當代的形式民主,展現出更具體的實質民主模式。

(本文亦刊登於台灣立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