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種下愛的種籽 刻下愛的記憶


將搗完的小米皮吹掉。
文:德布藍恩  部落工作者
照片提供:比悠瑪部落


部落照顧的童年生活

三十多年前,父母親的工作主要是到各部落兜售舊衣服,較近的會在同鄉鄰村、遠的翻過一座山到台東。過去交通沒有那麼便利,所以他們常常一去就是三、五天,所以父母不常在家,是小時候的常態。正因如此,我卻有滿滿的、美好的、愛的記憶。

排灣族在繼承家業的習俗上,通常都由第一位出生、第一位看見陽光的長子或長女(vusam)為當家者。當家者可繼承家業、可以獲得家族的房子、大部分土地,以及擁有號召全家族各項事務的權力。但是相對的,當家者也有義務照顧未婚弟妹、失婚弟妹、甚而必須照顧失依失怙的姪子女。

小時候因為父母親不常在家我們兄弟姊妹便由作為長女的大姨媽照顧。我媽媽有五姊妹,住在部落者有四位,所以我們這些表兄弟姊妹加起來總共17位,其中我自己的兄弟姊妹就有四位。小時候,大姨媽就像幼稚園的園長一樣,必需要照顧那麼多孩子,而外公、外婆就像助手,協助照顧他們的孫子。

童年的生活裡父母雖不常在家,但是確有很多的快樂回憶。小時候放學回家,書包一放,人就跑出去玩了,鄰居都是玩伴。在家裡附近,我們玩jinduliduli(守護家園)遊戲、蓋房子踢石頭、模仿五燈奬的歌唱比賽、辦家家酒、丟橡皮圈、玩跳高;跑遠一點則是到附近河流去戲水、游泳。父母親若因為販賣舊衣服,需出門三天、五天時,我們四個兄弟姊妹就會到外婆家住宿。外婆家聽起來好像很遠,其實就是走路5分鐘的距離。因為表兄弟姊妹多,所以姨媽家總是熱熱鬧鬧,少不了孩子的吵鬧聲、嘻笑聲!晚上睡覺時刻,姨媽家的客廳草席、棉被一鋪好,我們就像做好的香腸,堆滿在客廳裡。因為人多,在棉被一樣可以玩,玩kicikicik(搔癢的遊戲)、玩nininiku(手指遊戲),每次都要到外公開始罵人,我們才入睡。現在努力回想怎麼樣也跑不出寫功課的畫面。

在那麼多童年記憶裡,有些件事情,讓我難忘,也讓我在離開部落,出外唸書時,心裡許下要留在部落的願望!

我父親是外省人,我想父親對我們有很大的期待,所以他沒有讓我和哥哥在部落小學就學,而是到騎腳踏車大約40分鐘的漢人社區─佳佐。當時會送孩子出去唸書的家庭並不多,那時候去佳佐就學的只有哥哥、一個鄰居姊姊和我三個人。我和哥哥年紀相差兩歲,哥哥在體育方面表現很好,小學六年級是學校的排球校隊,有時候會因為練球而晚回家。有一天,我和鄰居姊姊先回到部落。到了晚上六、七點哥哥仍舊沒有回來。爸媽開始擔心,媽媽便告知族人需要協助尋找哥哥。當時部落裡有摩托車的人,都跑出去搜尋大哥的蹤跡。在家裡的我很著急、但無法幫忙。過了一段時間,摩托車隊的族人陸續回來,告知我們說:人找到,不要擔心了。來了!來了!找到了!那時候哥哥為何晚回家,族人如何找到哥哥的原委,我都已經忘記了!但是當時族人接二連三的騎著摩托車像是報佳音的撲撲聲響,卻讓我永難忘記。我很感激我的族人。

國中階段,我還是去念了和大家不同的學校,學校是離小學校車程十五分鐘的萬巒國中。在部落裡,正值青少年的朋友們,會以「同學」互稱,避免對異性朋友直稱名字的尷尬。我呢,因為和大家念不同的學校,沒有立場互稱「同學」。所幸部落的教會生活彌補了我無法叫「同學」的遺憾。教會生活比學校生活還豐富。我們一起在教會學習聖歌、聽道理;一起到附近部落河邊嬉戲、烤肉;一起學習傳統歌謠、舞蹈。在被界定為叛逆的青春期,群體生活則是我的生活重心!是我重要的依靠。

高中學校就更遠一些。在我那個年代,部落裡升上高中的人並不多。當時我們不到10位的高中生,每天早上要騎著腳踏車要隔壁社區,再搭公車去學校。高中學校位處在潮州,正好是部落批貨、購物的地方。部落族人在潮州遇見彼此,都會互問:有車回去?有人載你嗎?當時有車、有摩托車的人並不多,所以族人彼此都會關照。所以當我們從學校搭公車回程,即便沒有腳踏車可以回家,也不用擔心沒有人接。從公車站走路回家時,通常不用多久的時間,往部落方向的摩托車騎士、開著汽車的族人,就會順便把路上的人撿回家。學生時期的林林總總,是我美麗的回憶,以及對部落族人的感激!

高中畢業後,又到了更遠的地方─台北。離開家、離開部落的那一刻,我便在心裡許下一個「要回部落、將來要留在部落」的願望!



回部落、看見現實

2004年父親過世,我的家人決定從花蓮搬回南部,就近照顧守寡的母親;2006年弟弟碰上重大的刑事案件,我和先生在兩天內決定搬回部落,協助弟弟並陪緊張不安的母親。也因為這些緣故,上帝也實現了我回部落的願望。回到部落之後,決心在部落工作。於是接下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職務,擴展我在部落的工作。2006年至今在部落做了些工作,有了些觀察。這些觀察也讓我看見部落的真實,也期待自己能運用各種方式和部落互動溝通、和部落族人一同前進!

(一)經濟弱勢是大部分家庭的處境
回到部落首先察覺到的是,中壯年人口回部落了、他們不再是鷹架上的獵人、而又回到山林打獵,射箭技藝也有恢復的狀況。回部落因為想要找地蓋房子,驚覺部落裡有好幾棟房子要被拍賣。部落裡大部分的中壯年人的主要工作已經從建築臨時工,轉換成擴大就業臨時工。參加擴大就業計畫的就業者中,有幾位是建築工程工作師傅等級者,過去工作的日薪至少是2000-2500元,現在因為工作不好找,所以也願意做「八百壯士」的工作。至於被查封的房子,因為部落房舍沒有經濟價值,所以法拍多年,也無人聞問,房舍被法拍的族人還可以苟延幾年。這些事情雖然比較沒有急迫性,卻也影響了對幼兒的照顧。

兩年前在部落的辦公室工作,總是有幾個學齡前的孩子會在上班期間,在辦公室裡外徘徊。我們上班,他們也上班,我們下班,他們也才回家!經詢問,這些孩子大多是父母無力支付幼稚園費用,而讓孩子留在部落裡。看見孩子在部落趴趴走,總是有些令人擔心!

(二)傳統制度逐漸流失、互助合作的氣氛尚在
過去原住民部落一個部落即一個完整的小而美的社會福利體系,部落內部有約定俗成的社會制度及規定。例如:排灣族長嗣繼承的制度、獵人分享獵物的制度、祭祀的文化、公共事物則是由討論共識的制度等等;有些制度已經成為神話故事般被傳頌敘說、但有些制度仍舊內化在部落日常的生活裡。

特別是當部落原本社會階級而產生的家族和家族間的角力再加上成為民主社會所產生的因黨派不派、宗教信仰不同、選舉的支持者的不同而產生的爭吵,也讓部落的倫理制度也逐漸淡化。慶幸的是,還是有些美好的制度、慣習仍在部落裡流動著。

最外顯易見的是,在對外競賽和活動時,部落的動員力仍舊很強。還有部落豐年祭祭儀活動仍是號召族人回鄉的最大誘因。比較難得的是,在日常生活裡,族人互助合作彼此照顧的氣氛尚在。特別在勞力的協助,跟我童年時候的狀況一樣沒有改變。 一旦部落族人有事情、包括婚事、喪事、車禍事件、打架事件、部落卡拉OK開放時間的規定、甚而摩托車騎車時間仍舊是屬於部落大事,是村長必須廣播告知大家,而族人也必須做回應及回饋的。應該算是維持部落傳統文化及安定部落的重要力量。也是未來恢復、發展部落的重要基石。

(三)文化歷史傳承是耆老的焦慮
在部落首先執行的方案是社區關懷據點,照顧部落耆老的方案。活動執行每週一次,主要為部落耆老測量血壓、體溫、辦理健康講座、健康促進活動等活動。因為此方案,所以每週都可以和部落耆老見面。我們總是希望活動可以多變、多元,讓老人家的生活可以多一些歡笑、多一些樂趣。開辦至今三年來部落耆老對活動參與也熱情相挺。但是,我們發覺部落耆老最喜愛做的事情,而且念茲在茲的事情,是書寫記錄部落的文化。耆老總是說:明天的事情,沒有人可以掌握,我們這些老人逐漸凋零、但是年輕一代的你們,對我們的山林動物、植物的理解,對我們傳統領域的範圍、如何向他人證明傳統領域的範圍、我們的母語,還有很多事情你們都還不懂、趕快來記錄書寫我們的故事吧!

在部落每每聽到那個長者跌倒了、有了小中風之類的消息。心裡總是感到焦慮。總是希望可以有更多人回到部落工作、希望有更多手來書寫部落的歷史,總希望說點什麼,寫點什麼可稍稍抒解部落耆老們的焦慮。


找到施力點、勇往直前

隨著在部落工作年數的拉長,工作經驗的累積,越覺得只有以部落照顧作為部落工作的終極目標,現在大家實踐的、執行的所有部落工作、社區營造工作,才會有意義。政府大部分的計畫都希望讓部落、社區朝向觀光發展、以促進社區發展。但是部落賺錢之後呢?社區發展之後呢?答案可能還是賺錢?儘管大部分社區並沒有賺很多錢!

平和部落現在的工作主要著重在照顧。即老人照顧、課後照顧以及幼兒照顧。這四年來,因為照顧、工作有了施力點、工作者有了能量、因為照顧讓我們也看見希望。在這三大照顧工作中,由原住民族委員會支持的部落托育班的幼兒照顧,讓我們更是確定這不是夢想,我們在生活裡經驗了這些小小的成果。

部落托育班從單純托育照顧,逐漸增加部落歲時祭儀、
石版建築、生命教育等面向。
(一)原住民族委員會開設部落托育班,讓家長安心就業
96年11月19日原住民族委員會特訂定「原住民族地區幼托服務暨保母訓練與輔導試驗計畫。計畫目的是為確保原住民族幼童在起跑點上有公平、正義的資源,享有基本教育與照顧權。為提升兒童生存及健康成長的文化環境,減輕、解決經濟弱勢之原住民家庭在幼兒教育上的沉重負擔,充分運用在地母親熟悉之照顧專長,提供在地部落照顧幼兒之就業機會,及鼓勵善用公部門及非營利組織之現有空間與資源,提供偏遠地區之托育平台,特訂定以創造原住民幼童最佳利益及促進原住民婦女就業改善家庭經濟為導向之計畫。

這項計畫正好符合部落的需求,我們在97年2月提出,在11月正式執行,直到現在正好滿兩年。計畫執行之初,那些趴趴走的孩子成為部落托育班的當然成員。第一年我們一開班就有17名孩子入學,孩子一入學,就有6名家長出去安心就業。今年9月不忍心拒絕家長請託,受托孩子增至29名,因為孩子受托而出外就業的家長,今年也有8位。

部落托育班的地點就在部落裡是一安心的重要條件。由於部落的生活型態與互相照顧的慣習,在外就業的部落婦女即便無法準時接孩子,也不會太擔心,因為托育班就在部落。托育班裡又是vuvu(奶奶祖母輩份)、又是kina(阿姨輩份)、又是老師的角色,讓部落婦女增加安定感。所以一旦將孩子托出,部落婦女便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出外就業。婦女出外就業自然對家庭經濟有所助益。

(二)部落托育班文化課程,為部落耆再次燃起希望
部落托育班成立後,也慢慢從單純托育照顧面向,逐漸增加教學面向。我們慢慢地從123的數字教學,慢慢發展增加以部落歲時祭儀、石版建築、生命教育的主題式教學模式;托育班的小教室的教學場域逐漸擴展到部落家戶的庭院、田野裡的小米田、芋頭田、落花生田。尤其當我們走到田野時,就一定會和部落的耆老有所互動。老人和孩子在部落田野一起工作的景象,是過去原住民社會裡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只是很久沒有看到這些景象了。所以當部落老人看見這些腳下踏著小米、頭上頂著芋頭、肩上扛著木材像是有所領悟的幼兒時。他們說:aicu mavalut iten,inikanga iten a ma kulip ata bunka (我們得救了,我們的傳統文化不至滅亡了!)

(三)在托育班實施母語教育,是原住民族恢復母語的唯一途徑
平和部落托育班有另一個特色就是全母語教學。當我們開始以主題式教學半年後,部落家長和托育班老師有一個共識,就是決定以全母語教學。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決定非常有勇氣、也非常辛苦。一開始都是潘老師先說母語再以國語翻譯的方式來跟孩子們互動。這段期間孩子們,也有壓力,他們以頻尿褲子表達他們的感受。聽不懂老師的話,也讓孩子們感到焦慮。但是,在老師和孩子們不畏懼而有毅力的相互合作,我們看見終於有了小小成果。現在平和托育班教學所使用的語言是95%的母語,及偶而夾雜5%的國語。現在孩子們已學會的12首平和托育班潘秀美老師自創的母語兒歌及4首傳統古調歌謠。他們學會的顏色的母語及各樣植物的母語的數量是遠遠超過自己的父母。而現在大部分的孩子的母語聽力都可以聽得懂日常生活用語。

「部落托育班全母語教學、孩子們會說母語」這些事的效應,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部落托育班因為全母語教學除了讓搬離部落到都市定居的年輕家長堅持每天接送孩子回部落來學母語;很多其他部落不少家長也表達希望讓自己的孩子來平和就學。其中對本部落對大的效益是,孩子說母語的現象,反過來開始讓家長體認必須要有意識的學母語及說母語。還有當小vuvu老vuvu以母語對話,而老vuvu笑呵呵回答,這才是最有意義吧!我想這樣有「通」的話,是可以直接通到我們排灣族的祖靈。

這兩年來平和托育班讓39名學童的幼兒有聽說母語的能力,又讓家長開始學母語、也營造了部落說母語的氣氛。

(四)讓「有記憶、沒經驗」的中生代接住並轉化部落文化
排灣族藝術家撒古流說:部落裡現在有三種人,他們分別是有記憶有經驗的耆老;第二種是有記憶沒經驗的中生代;第三種則是沒記憶沒經驗的年輕人。我是屬於有記憶沒經驗的中生代,從部落工作的經驗中,感受深刻。沒有經驗的中生代是可以和有記憶有經驗的耆老相處、接近,就可以慢慢的長出經驗。而我們接受的累積起來的經驗,就可再轉化成沒記憶沒經驗的年輕人聽得懂的方式。

上週在屏東市辦理部落托育溝通平台活動,會中平和托育班的璉真老師、玉恩老師說:因為成為托育班老師,才開始認真學習母語、因為托育班才認識排灣文化。雖然全母語教學的目標讓這兩個年輕老師倍感壓力,有好久一段時間他們就像失語者一樣,無法開口,深怕說錯話。但是現在也欣喜看見他們開始有了記憶、有了經驗。兩位年輕的老師也開始擔負傳承文化的重要角色。

(五)為「沒記憶、沒經驗」的部落孩子,刻下愛的記憶
現在部落裡更多的是沒記憶、沒經驗的孩子。這一輩的孩子說的是北京話、聽的是主流社會的價值、學的是網路的知識、看的是逐漸變調的部落生活。到了16歲高中畢業,這些孩子就會離開部落到都市生活。未來他們可能回來、可能不再回來。在這巨大如洪流的非友善的環境裡,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趁著這些孩子還在部落裡,透過托育照顧、課後照顧,在這些孩子心裡種下愛的種籽。

將小米放在竹籃裡用腳踩踏,將小米殼去除。
讓愛的種籽,發芽、茁壯、長大

在今年村長選舉之後,有機會和弟弟聊到部落應該做哪些工作時,他提議發展協會應該要有計畫、有系統的跟部落所有已就業的年輕人以及有能力的家戶收集微薄的金錢,作為部落的急難救助基金。這樣的建議未來可否落實暫且不說,對於弟弟的發表和建議,讓我很感動,也讓我引以為榮。我和弟弟就是過去被灑過「愛的種籽」的部落孩子。因為受過部落的照顧、因為喜歡這個部落,我們總是希望可以透過各種方式,表達對部落的愛,總是希望作些什麼,讓部落可以多一些美好。

如今我們在部落所思考的、所執行的工作,就是再把這些「愛」的種籽撒在部落孩子們的心裡,把「愛」的具體行動刻在孩子身上。相信未來這些孩子也會是具備愛的能力的人。

(本文亦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加入比悠瑪部落Facebook粉絲團)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種下愛的種籽 刻下愛的記憶

8 則留言:

  1. 總幹事
    聽你娓娓道出部落的事情,很溫暖,也感覺到你沉穩往前的動力。謝謝你的分享,分享部落事,分享你的經驗與看法。像一股暖流,也間接給部落工作者許多鼓勵了。masalu。

    回覆刪除
  2. 感謝支持拉!大家知道的,社區工作者、部落工作者很難、很難靜下來寫東西!不過,大家要加油!要一起加油!

    回覆刪除
  3. 很棒的文章,很溫暖的故事。
    過程推動想必有很多的辛苦和堅持的勇氣,謝謝你寫出來跟大家分享,讓我們也看到你們所堅持的精神,是如此的寶貴。

    回覆刪除
  4. 聽到德布藍恩這樣介紹部落,真的很感動,這也是我想要做的社會工作,再現雞犬相聞的互助社會,謝謝妳讓我知道,這真的行得通,而且已經有人做到了 ^0^

    回覆刪除
  5. 忍不住要跟阿芳介紹,德布藍恩是我優秀的學生。

    回覆刪除
  6. 聽得出肇新老師的得意喔~~科科科....
    開拓的淑芳、肇新老師、愛宅魚干女歡迎常來部落客,也歡迎推薦部落的捧油加入部落客.....

    版工 屋米

    回覆刪除
  7. 總是看你很樂觀的笑著
    雖然還是得面對許多困境
    一定有很大的能量及包容
    支撐著妳~
    謝謝~辛苦在部落服務的妳們
    逗遊

    回覆刪除
  8. 有時候可以很樂觀
    有時候夜裡睡不著
    常常一線之隔、一念之間
    所幸
    部落的支持
    是最大的能量來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