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牡丹鄉成立保祿瑪奇優青年發展協會

文、照片:周淑琴sauljaljui  國小教師


牡丹鄉保祿瑪奇優青年發展協會,在這落山風起的日子裡成立了。牡丹鄉石門村是一個多元化移民的村落,來次各地的族群都選擇這塊土地深根、立命。因交通方便、環境優渥的關係,它是全鄉最大的村落也是行政的首要駐處。人口數高達1600多人的村落,大多是日治時期強迫遷入的時間點移住於此,也有是國民政府時期退伍後的外省人來此定居,更有附近統埔、四重溪的漢人選擇此寶地居住。如此多樣的民族在此地生活,當時絕大的原因是因為[稻米]的關係。在水庫未建置以前,女乃溪與牡丹溪流域是種植水稻的農田,當時產出的稻米量更是屏東縣山地鄉最多的鄉鎮,附近社群的人也因水稻的關係而舉家從獅子鄉移民於此。

在種種條件下,石門村變成全鄉最多人口的地方,也因這原因,石門村也變成全鄉最不團結的村落。排灣族制度在這裡看似式微,大人物的政治風格比較符合當地的風俗。所以,青年會一直拖到現在才成立,主要是大家的[共識]不足,各有想法。但近年來,文化認知的覺醒、認同土地的概念滋長於年輕人心中,大家總覺得要團結才能做[大事],分割情感只能讓石門村的力量越來越小。故在今年10月底成立了第一屆的保祿瑪奇優青年發展協會,期望透過青年會的組織,整合青年的想法與對文化情感的寄託。
就像許芳宜[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一書中所說的:在陽光下跳舞你會找到光;在希望下成長,就有機會找到希望。當天開會,真的很多人來參加,大家都很感動。有起步就有希望,暫借天主堂的地方作為第一屆的成立會所,希望此青年會能發揮作用成為青年與社會對話的窗口及復振傳統文化的實踐場所。

(本文亦刊登於台灣立報)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牡丹鄉成立保祿瑪奇優青年發展協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