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在地出發-用部落人的觀點重看阿朗壹古道

文:周淑琴sauljaljui  國小教師

阿朗壹古道在近年來一直是保育人士關注的焦點之一,除了它是串起全國濱海公路的最後一顆遺珠之外,對當地的原住民部落來說它更是與族人生活緊密環扣的生存路線。部落文化與傳統價值一直在時間的洪流中消退,不管是自我語言、部落事務、文化傳承等更是部落的青年人義務要扛起的責任與重擔。喚起血液中的良心,找回對自我文化的認同、價值與意義。

阿朗壹古道為舊時琅嶠-卑南道(亦稱恆春 – 卑南道)。這條古道在早期間具著軍事及移民的功能,後來肩負著聯繫排灣族人在生活中息息相關的交流途徑。不管是地貌的豐富性、生態的多樣化,在種種面象的詮釋下阿朗壹古道不再是一時的熱門話題而是跟我們有著生命交錯的實在感。

國際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曾經說過:
唯有了解,才會有關心;
唯有關心,才會有行動;
唯有行動,生命才會有希望。

身為牡丹社社群的一員,有義務教導部落的孩子重新看待阿朗壹這條古道。
出發前一個月,當地教師們就已在學校作充分的準備。體能的訓練或是針對阿朗壹古道設計的相關課程,再再顯示這一趟不只是單純的體驗營活動。

在身心靈的浸染下,二天一夜的活動讓生長在部落的我們重新看待部落的事物。樸質、未開發的旭海村(舊稱牡丹灣)為牡丹鄉境內唯一的濱海部落,亦為屏東縣唯一的阿美族人部落(masaran)。有著濃濃人文融合的旭海村,位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擁有國家公園級的生態林相。雖說阿朗壹古道打開了旭海村(屏東縣)及南田村(台東縣)的濃見度,卻也引爆另一個我們迫切關心的議題,就是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位置選定。

阿朗壹古道最北端的南田村被預訂為核廢料最終處置場的場所,它跟牡丹鄉相隔一座山,但卻牽動了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我們知不知道,或想不想要,我們都得在這場鬥爭中選擇立場,但這不是山上與平地的選擇,也不是貧與富的選擇,這是一個更艱鉅的抉擇,它是尊嚴和奴役的抉擇,是公理與沒有公理的抉擇是對與錯的抉擇。核廢料議題是目前攸關族人生存的大事,在阿朗壹古道營的活動中也將目前影響到部落權益的事件聯結在課程安排中。灌輸環境正義的概念、放大格局看世界的視野是新原住民思維的觸媒。

經過此活動,我相信只要參與阿朗壹古道營活動的老中青小,心中一定留下美麗的回憶。也希望未來的阿朗壹古道營活動設計能從恆春的東門至台東的卑南一氣呵成的完整呈現、規畫。踩過祖先之前的印記、重訪祖先爬過的山頭,站在觀音山山頂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看到的影像與幾百年前的景色是一樣的,心中頓時湧出無限的感動與滿足。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立報

   照片提供:屋米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台26:台灣最後的海岸線

2 則留言:

  1. 很棒!希望在地的聲音能多多宣揚。

    回覆刪除
  2. 感謝福熊的鼓勵,我們會有更多的"部落客""報到"的~謝謝....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