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4日 星期五

報告導演:劇情太宅!

文/ 思乃泱


儘管我一直認為自己不是重度日劇迷(OS:少來了~不要再澄清了,明明就是!),但我偶爾還是有一齣沒一齣、有一集沒一集的跳搭著看。最近播出的兩齣日劇「推特男女」、「月之戀人」,我暫且不管演出風評、戲劇張力、演員表現等,而是從這兩齣劇的主題與人物:在日韓人、中國工人,來看待日本電視編劇對族群議題的七彩意識,並反思在臺灣電視劇所呈現的黑白涇渭分明。

先講「推特男女」。這齣戲的五位主角是推特愛用者,因為推特的通風報訊與抒發分享而聚在一起,產生錯綜複雜的情愫與愛戀故事。其中一位暱稱doctor的男生是來到日本工作的韓國青年,愛上了主角春天,戲中呈現使用韓文名字身分的他,在公司被上司歧視、公開叫罵侮辱的畫面,當中也出現他用韓語跟女主角說我愛你的深情款款。

嚴格說來,doctor的處境尚不足以呈現所謂在日韓人處處遭排斥、未享公民權的困境。這是源於二次大戰前有眾多韓國人被迫到日本為殖民帝國從事勞力建設,或戰死沙場或被迫成為慰安婦。戰後日本政府對於因諸多因素無法返回韓國者,拒絕給予他們公民權及日本國籍,即使他們已在當地生長五代以上。由於他們被排擠為次等住民,沒有基本法律保障與參與權等,在日本社會遭致極大的壓力與自我認同的艱辛傳承。我16年前去大阪參加東北亞青年和平會議時,第一次得知有這麼一群在日韓國人的處境,驚訝到下巴快掉下來。

會議當時,一位與會代表的在日韓國人說:「在日本,一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機會通常有3000個選擇機會;但是若堅持使用韓文原名而且沒有隱藏身份來選擇日文通名的話,那麼就業機會剩下50個。」說話的年輕人,就快大學畢業了,面臨這項差別待遇,使用本名的他仍執著希望能進入願意錄取韓人的公司。

我很難想像這群在日本號稱人數最多的少數族裔團體,要怎樣在那樣的社會下生存,而日本民眾又是如何反應與看待他們存在的事實。當時一位牧師如此說:「我深信,在日韓人的受苦經驗將使其得與日本國內外其他邊緣團體聯合起來共同致力於和平運動與伸張人權。」聽得心裡感到非常震撼、同情與憤慨,然而,對照自己的國家,原住民應徵工作可能要隱瞞口音與談吐的處境,還有許多邊緣團體的例子,我們自己的社會,不也漠視、盲視許多人的生存權與工作權?

「推特男女」並沒有去觸碰到許多太艱辛、酸刻的事實,重點是doctor後來也回韓國繼承公司,還善加利用在日本的所學與人脈,所以也完全沒有談到日本社會該反省的事情(OS:不知道在日韓國人看了以後是否會大罵怎麼是這樣而已?哪裡是這樣!)。然而劇中人物對doctor所呈現的善意、視之為密友的態度就像對待自己的麻吉一樣自然、正常,或者最少,編劇在主題選擇上願意開始去鬆動、解禁這個議題而將之揉進劇情的嘗試,至少讓我覺得,這是一個願意取材國民生活面向於電視劇上反應「在日本也有韓國人跟我們一起生活、工作在其中」此一事實的開始。

再看「月之戀人」,講的是來自日本企業下游中國工廠的女工,與日本老闆之間說是戀愛又不能算是戀愛的故事。當然主角是很俊男美女的夢幻組合而不真實,劇情安排得也有些誇張,但是至少編劇在陳述日本企業在發展上,背後其實剝削了多少其他國家的廣大勞工,過程中無視他們的抗爭、達不到無理的工作績效而被迫辭職的困境、成為偷渡客等等,除了跟賺錢以外無關,就通通不在乎的血淚事實。

劇中還有一個值得探討的是-演員以非本國母語述說的轉換。例如:飾演中國女工的臺灣女演員,講著聽起來聲音就是沒有表情的生澀日文、扮演該位中國女工父親的演員明明是日本人,但是講著很硬的中文喬裝上海人、說自己其實是出生在日本的中國人的社長助理,在很多地方會說出盡量是字正腔圓,但一聽就知道口音不行的中文、努力學習中文,好跟該位中國女工溝通的日本女設計師等等,觀眾可以看到在這齣戲不同國籍的演員,是怎樣想要努力演好這齣戲的角色身分而在努力練習與表現。他們在演戲方面,都這麼樣要努力去跨界了,難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就有的界,呈現不出來也無法跨嗎?

然後,再看臺灣的電視劇………好得~~~某些長紅型、被稱為自動輸入職業類別,就會跑出自動化劇情反應公式的電視劇,我就不談了。我想談的是,國內的編劇,怎麼那麼好乾淨啊,反映出好壁壘分明,但明明就是烏托邦的黑白啊!出現在原民台的,代表公權力形象的警察與做生意的商人,總之讓原住民不舒服的都是漢人;客家電視臺的,則反應出現實生活中客家人都一定很會講客家話的樣子,處在一個無比純粹的客家住居圈;不是這兩台的電視劇,要嘛高尚都會男女,要嘛通俗鄉土家族,然後沒有出現其他族群的存在與之交通往來,好像通通生活在有著可強力反彈他族進入的防護罩生活圈,過著只有自己人、自己自己的生活,或者是自動將其他族群的刻板印象不加思索地代入置換,而沒有與之擁有更多個別化的互動,好像你沒有朋友啦。

我們的電視劇,很少去思考到,主角群體自己所為與日常生活是如何與其他族群產生交互、往來、互通的部分。可是,這怎麼有可能呢?在我們真實的社會當中,族群差異,不是早就存在?還是透過電視劇,我們故意把這差異抹滅不去看待,好製造出一種不存有差異的刻意,以迎合主要收視群團體的認同喜好?什麼時候,我們的電視劇也可以趨近真實地反應,我們生活週遭一起同在的不同團體呢?

最後的PS:其實「推特男女」還有處理到同志議題,只是我很不爽的是處理得太失敗,男同志暗戀異性戀好友許久,最後被對方發現自己的性傾向羞赧之下就自殺,這實在是……太過分了。雖然現實生活中對同志而言確實有許多辛苦之處,可是也不用安排成這樣啊!

(本文亦刊登於台灣立報上集下集

延伸閱讀:韓國人在日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