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獵人,是山林巡守隊的當然成員。 |
災後不到一個月,屏科大的裴家騏教授就找我討論,是否可以協助族人建制一個方案,不僅繼續保有魯凱族(Rukai)優秀的山林智慧,更可以提供留在原鄉的族人在地就業的機會。在裴老師的邀約之下,台大森林系的盧道杰教授也欣然幫忙,在我們三人合力之下,一個名為『再造山林守護神』的計畫就此出爐。從2010年1月至10月間,在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的經費支持下,霧台鄉公所展開了一項具試驗性的山林巡守計畫,希望能對生態監測、在地發展與遷村的課題發展出可行的應對方案。
2009年11月,我們召募了18位(8個部落、每個部落2-3位)魯凱族人組成「魯凱族山林巡守隊」,負責將近一年的山林巡護及環境監測等工作的執行。原來我們希望可以建制一個常設的工作站作為未來巡守的基地,但因經費不足所以只好克難的利用整修中的圖書館作為隊本部基地。隊員打趣說這一輩子從沒有進過圖書館,如今卻要天天來圖書館報到。由於巡守隊員來自8個部落,過去沒有共事的經驗,因此我們特別安排柯文福這個剛退役的憲兵士官長來擔任隊長,希望藉由他豐富的帶兵經驗,把這些『散兵游勇』管好。事實上,這群巡守員大部分是過去的獵人,都有極佳的山野能力,一旦進入山區,還真不容易掌握。剛開始時有人擔心他們是否會發揮『長才』,『借守護之名行狩獵之實』,變成監守自盜者。不過事實顯示,重視榮譽的獵人,彼此會相互警惕。為了證明他們守護家園的誠意與決心,巡守員自發性的訂定了保育公約、相互約束。並且為建立形象,他們還要求鄉公所統一製作巡守員制服,以便獲得族人認同。看起來,他們是完真的!
![]() |
山林巡守隊員在執勤任務時橫越驚險的大崩壁。 |
除了短程巡守之外,為了擴大巡守的範圍,並深入傳統領域現勘災後狀況,以及收集自然資源的資訊,山林巡守隊還進行了4次距離較長的山林巡守,每次距離短則40公里、長則100公里。長程巡守所經之處多無道路,且崩塌較預期嚴重,甚至多次無法找到過去所熟悉的林間小徑和常用的水源,導致隊員受傷。但是,沿途以軌跡記錄器和數位相機紀錄的各種環境現況是88災後徒步深入偏遠山區了解實況的第一次。在這幾次巡守中,隊員共收集到45處的崩塌地點、文化遺址以及珍貴的稀有野生動植物及民俗植物分佈的地點位置。這些資訊及所涵蓋的面積都將隨著更多的巡守行動而累積,並發揮更大的效用。
魯凱族山林巡守隊2010年底因為計畫結束而將停擺,但是他們在災後對台灣社會的貢獻有目共睹。還停留在口號的原住民自治是否可從這個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得到啟發呢?
![]() |
在地居民守護山林,成效比國家單位來得好。 |
相對來說,原住民退出山林後的保育工作在政府偏頗經營之下,不進反退,近年有關林務局獎勵造林出現「假造林,真伐木」的事實更不需多言,時值災後環境保育刻不容緩的當下,原住民在山林保育中可扮演的積極角色值得我們深思。
魯凱族山林巡守隊,是88災後令人振奮的傳奇。
(本文亦刊登於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環境資訊中心)
【原來是這樣~】
本文作者台邦.撒沙勒(TAIBAN SASALA)為屏東縣霧台鄉好茶村魯凱族人。魯凱族(Rukai)分布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三地門鄉青葉村、瑪家鄉三河村;台東縣卑南鄉東興新村、金峰鄉嘉蘭村新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